5月下旬,位於台北八德大樓,一場由斐瑟沙龍學院主辦的「技術者做談會」,邀請到3位不同裁剪系統的老師來做分享,讓設計師們在剪髮技術能多面向了解不同系統的差異,進而選擇符合市場所需的應用方式,或在不同階段學習不同系統。郭文老師、林昇德老師與鄧泰華老師,三位大師首次聯手帶給觀眾一個全新風貌的座談會。
林昇德 老師
「以馬蹄形的分區舉例,馬蹄形分區在我的定義裡為一個頭前後各兩半,而馬蹄形底下很少做層次的處理。依頭型比例而定,一邊思考一邊判斷使用分線之後應如何處置?需要的話是否能夠稍微往左右做變化呢?線的作用即以連貫性的動作在基礎裡拆開分成幾個等份例如分區、分線、梳拉。系統一旦拆開來每個步驟都有他的原理。像是垂直線為去除重量、水平線為囤積重量,而使用垂直線及水平線即可創造出一個完整的髮型。當我們了解這些原理後一切變化都可以簡單地發揮跟創作。」但是昇德老師強調別把技術想的太複雜,分區只是一個剪髮的設計藍圖:「創意是架構在有紮實基礎的準則裡,但要打破準則才能產生創意!」
郭文老師
早期的美髮業,只要美髮師的吹風技巧高超,靠那雙手數得出來的幾個髮型就可以達到理想的業績。當科技發達網路迅速成長,消費者的要求也瞬間直線上升,現代人不只要求時尚、創新,更要方便好打理的髮型:「往往老客戶不再回來的原因之一就是技術者一成不變的技巧,留住客源的關鍵在於設計師有否跟有著客群的需求而成長變化。」
鄧泰華老師
斐瑟髮廊的原創辦人。鄧老師24歲踏入美髮業,花了一年的努力就升上設計師。1989年開店至今,斐瑟被美髮業界的人視為榜樣,從開始的一家店到現在國內外加起來有13家店。員工教育、全球比賽、時裝、文藝到時尚皆一手包辦。許多的商業重心放在不斷嘗試、不怕犯錯,除去古老傳統的舊規則並且積極地革新。鄧先生始終強調:「我們不是機器人,我們要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式,簡單而直接地去達成目標。到處看人家剪頭髮,摸索了十年派別,但在分割做頭髮這件事,我自己又覺得不應該是這樣,因為我必須離開“先入為主的習慣”!從某個時刻開始,我把所有以往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都拿出來先拋棄了一半。假如30年前的我可以重新教,我會教學生們不要先入為主!」鄧老師接著說:「我們必須開創一種新的模式或新的態度,我們不要再當一個郵差或是快遞!回想起這57年,我十分期待未來的趨勢。新生代的美髮人將各自帶著開拓性的思考來看待美髮這件事。什麼是基礎?假如每個月的業績都很高那就是一個成功的基礎了。」然而在這學習的過程中你改善了什麼? 能夠這樣思考才是「自主」的定義!髮型師們應該創造各種不同的應對方法去面對不同的客人,因為消費者他不在意妳花多少時間練習技術,他只在乎你有沒有關注到他的需求:「 每個消費者想達到的愉悅都不一樣,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地去觀察這件事情!」
先剪外面、剪形狀接著才是剪裡面
鄧老師打從以前的願望就是希望能在10分鐘內把一個完全不會剪髮的人教會基本概念。其方式為先學會剪外面,而裁剪內層將需要多一點的理論及知識。
深刻練習如何不被同樣的習慣綁住
我們必須先看清楚頭髮原來的樣子,像是自然捲或者濕髮跟乾髮帶有何等不同張力,接著先裁剪外面再裁剪裡面並且思考如何配合客人的臉型去表現符合臉型的線條。
設計師就像廚師一樣,你不能只想著挑菜,而是任何菜到你手中都能變成一道完美的佳餚。我們應該要針對不同的髮質去做設計與裁剪。思考在各種人身上可以做出什麼樣的變化,這樣一來就會出現一個具有自己邏輯的系統。
真實面對當下的虛,創造未來的實 - 盡力學習
學習不再有祕密,不再有限制。公開、透明、主動、互相學習,「看到、說到、做到、分享」的循環 –即為「做、談、會」的本意。「做、談、會」代表了未來市場的可塑性,也証明了融合是産業更新所需要的動力!所有的相異如果能夠以接受作為出發點,必能得到認同的回應。相信「做、談、會」這樣主動集結同好、共創新技術以及新一代的學習文化能夠得到眾人的支持而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