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學子流失 學界業界的人才斷軌
近年來台灣教育界美容美髮相關科系林立,高中高職到大學有近百間美容美髮相關科系,其相關大學約有35間,依不同體制有日間部、夜間部、在職專班、建教合作班等,保守估計平均每年每間大學美髮相關科系畢業生約為100人。換句話說,每年約有3500名大學學歷以上美髮新鮮人。在學界其實優秀人才大有人在,國際技能競賽與OMC國際賽等世界級賽事,台灣更是青年組常勝軍,是許多國家可敬的強手。
如此珍貴的人力資源,在業界卻頻頻出現人力不足的狀況,因為有八成以上的大學畢業生無法獨自面對客人,甚至不會洗頭的學生也不在少數。學生花了3到10年的時間在學校到底學了甚麼能力? 學界與業界的人力斷軌,不僅是犧牲年輕學子的光陰,糟蹋血汗錢的龐大學費,更是業界人才的一大損失。
業界人才需求體貼照顧客人優先
業界是標準的現實社會生態,適者生存-有實力有態度才有辦法照顧客人,即使履歷證照再漂亮,沒有客人就是薪水。所以從實習師學習開始,全心全力朝著把客人照顧好的方向前進。客人照顧好了,才有辦法往其他道路前進,例如教育、經營,甚至產品開發、連鎖。
新鮮人進入業界往往面臨實務經驗問題。與客人的溝通應對,真人髮質條件判斷等,這些實際面,學校卻花太少的時間指導,導致畢業學生無法直接被業界所用。那學校到底在教甚麼?
學校多元領域招收學生
在台灣,只有少數幾間學校有專門針對美髮的系所,大部分學校為了能招收更廣面的學生,在課程規劃上,往往納入更多元的課程。服裝、織品、彩妝、髮型、飾品、化妝品製作全部納入一個系裡教,如果學生有分主修在單一領域專精研究或許還能小有收穫。反之,如果學生在每個領域都涉略一點卻又不專精,進入業界時,就會面臨幾乎從零開始的窘境。大學生平均一周的上課時數約27小時,在專業領域上卻只有4到7小時。在其他課程多重作業的壓力下,學生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在專業領域上練習。尤其是硬性規定的必修通識課程,大多是針對人文倫理道德的課,而這些概念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即可習得,試問出社會工作的人有多少人需要專門在課堂上做培訓? 對學生來說更是打混時間的無聊課堂。這些課程安排雖美名為創造學生的多元學習環境,實際在就業需求上真正受益的學生卻寥寥無幾。
專業授課時間太少半年只有10個全天課
學校平均一學期18周,扣掉期初期中期末各一周,一周四小時的專業課程,實際授課時數只有約60小時,換算成業界一天6小時的課程,也就是10天的課。這樣換算下來學生實際受到的專業訓練時間太少,卻要投入半年的時間完成這10天的課程。即使提升到一周8小時,也只不過相對20天的課程。在這樣壓縮的時間下,重要的服務流程與洗髮只能在一堂課中帶過,就算聘請再優秀的師資也難以大幅提升實際專業度。若能在課程規畫上提升單一專業領域授課時數或將專業項目細分,例如分成髮型史、專業染髮、燙髮技巧等,其為一種解決方案,但缺點是學校必須犧牲多元領域招生的優勢,孰利孰弊須由校方斟酌。
國家技術士證照教的好是基本功教不好是白費工
美髮乙丙級的考試項目為求公平,將所有評分標準數據化,其出發點的本意是好的。雖然考試題型不符合現代流行趨勢,但在正確的訓練下,的確會提升操作的基本功,例如指推S型概念、吹風技術、扎實逆刮與精準裁剪等。但經過有心人士操弄,許多學校、業界教學單位與公會等打著國家技術士乙丙級高通過率的名號,建議學生報考證照,或將證照列為加分項目。為提高學生通過率,在教學時卻出現不符合真人操作的方法,例如為加快操作速度將人頭壓至不合理的頭勢、未完成完美指推而裁剪成不符合現實需求的結構、為提升裁剪精準度而過度拉扯頭髮。甚至誆騙學生說要以特定工具產品才能達到錄取標準,藉此販賣產品獲利。這些扭曲行為傷害了業界對乙丙級證照的印象,雖然證照對業主來說不會是錄取新人的標準,但技術師扎實的基本功,不就是大家所追求的嗎? 如果證照的題型我們沒有能力調整,那我們是否能在教學方式上做努力?
參與專業競賽 培訓選手極佳抗壓性與操作技術性
在業界較多人參加的造型賽事屬AHMA、AHS及各大國際髮品公司所舉辦的年度賽事。其比賽以真人創作為主,部分比賽以攝影作品為初賽審核。作品趨勢也以商業造型為基礎而延伸出藝術美學設計。參賽者的投資光在初賽投稿攝影作品的部分,聘請模特兒與攝影師上萬塊已是基本盤。學生所參與的比賽,或許因經費緣故,以假頭設計為多數,投資成本在國內賽約$5000以下。其作品風格分兩路,一為經典技術競賽:如標準冷燙、法拉吹風、指推波紋、男士經典髮型等,二為創意作品類:如創意技術類、長髮晚宴包頭、創意剪染等。以優點來看,經典技術組選手能專注熟練技術,穩扎穩打的力求完美作品;創意作品組選手突破現場技術,大膽創作出不同風格的作品,培訓出不同於商業風格的美學。更不用說在比賽壓力下,學生能有極佳的抗壓性與操作靈巧性,在技術層面上,剪染造型執行技術都是有一定水準的。
期許極端技巧的轉換蛻變為未來流行趨勢
雖然在競賽造型中,有益於商業作法的技術性,但大多數作品是在假頭創作。許多設計理念為了超乎常人的絕美線條與快速成型的執行性,會使用在真人操作上難以執行的技巧,例如極端對比的裁剪與調量技巧呈現髮片立體曲線感,能在作品完型時增加髮片空間感,甚至使用長針在過程中支撐髮片。因此也常被業界定位於不實用的技巧以及是專屬學生參加的比賽。但在國際上,以OMC美容美髮國際賽舉例,超過60個參賽國,資深組的業界設計師佔為多數,大家熟知的WELLA與L’OREAL更是最大贊助商。
這些競賽技巧雖然難以在真人創作上使用,但只要稍加轉換在假髮片上操作再裝到真人上,也是可以在髮型秀或藝術創作上呈現的。以近幾年爆紅的像素染來說,圖騰型染髮在OMC美容美髮國際賽2012年世界盃的賽事已有類似風格以真人作品呈現。再以2010年在台灣開始普遍流行的撞色染來說,更是在早期賽場上常見的操作技術。以經典技術競賽舉例,近年流行的油頭All Back也是與男士經典髮型技術相關。由此可見,即使乍看之下不符合現在流行的競賽髮型技術,只要稍加作品商業化,也有在未來帶動趨勢的可能性。
嘆息專業競賽遭扭曲竟成互利升官利器
扼腕的是,比賽最重視評審公平性,許多國內外競賽卻頻頻傳出黑箱作業之嫌,抹煞學生苦心練習的作品。有些老師鼓舞學生參與有失公平的”人人有獎盃”競賽,是為了自己需要學生的獎盃來掛指導老師以累積升遷點數,或是與主辦單位協議有多少學生報名即可獲得評審資格以累積履歷。建議學生是否參賽的考量竟是以比賽好不好拿獎大於學生是否能在比賽有所成長。”這次我給你的學生得獎,下次你給我的學生得獎”這些浮不出檯面的黑心事跡,扼殺了許多學子對於美髮的熱忱。雖然老師也常常抱怨這年頭學生學習態度不佳,但反觀今日師資素養,利用學生能力的事亦是層出不窮。
缺乏實務經驗實習髮廊進駐奏效
即使是比賽選手在染髮、裁剪、造型技術上比一般學生優秀,但在競賽技術轉換於商業技巧上,若非學生有現場工作經驗,否則在下現場時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磨練。其原因有三,(1)真人操作經驗的不足 (2)擅於操作卻不懂得設計 (3)尤其熱塑燙練習不易,以業界學院培訓設計師制度而言,至少要操作200位真人模特兒之後,才能下現場。許多學校其實已經設立實習髮廊,並聘請業界設計師進駐指導,增加在校生的實務經驗。若學生能利用課餘時間把握實習髮廊的環境累積作品,對於業界接軌會有一定的實質幫助。目前已有許多學生因在實習髮廊的經驗累積,在畢業後順利接上設計師一職。再者,建教合作班的設立讓學生一半的時間下現場,一半的時間在學校,學生在有現場工作經驗後再回歸學校,更能有效吸收課堂新知。
學界與業界教育養成差異
以業界來說,從初級助理培訓升上設計師的時間平均為3年,且通常有一些客源;在技職體系,在大學就讀4年,甚至有的從高職、國中技藝班便開始。雖然花費三到十年時間卻不一定習得直接就業的技藝,學生也時有抱怨在學校學的東西不實用,學校老師與業界嚴重脫節。然而學界出身的髮型師在創意發想、整體造型概念、未來規劃與人脈建立上與年資助理相比較有廣面的思考。在學校多了辦秀的經驗為日後的大舞台鋪路,上台發表的經驗訓練表達能力,透過老師與同輩開拓業界人脈,語文能力的培養在學習新知更是強大的能力,無論是國際師資來台或是透過網路學習知識,即使透過翻譯有時也只能翻出八成。髮型師已不再被定義侷限在髮廊工作,業師、專業翻譯、學校老師,甚至在國外也有專門針對競賽作教學的老師。人的學習雖然不一定會當下馬上用到,但埋在深處的種子,只要用心培植,總有一天會發芽的。
教育是改善整體環境的路
在這個世代的學子,進入大學的機率相當高,不可否認的是,許多學生對未來一片茫然,在學校打混已成為家常便飯的事,但這並不代表髮型業的人力即將下滑。近幾年的時間,
看到許多優秀的同儕,不只是美髮業,甚至服裝業與許多設計業都是,都因為學業界的黑暗面感到絕望而放棄習之多年的專業能力,甚感惋惜。一個班級40個學生卻只有不到10位在畢業後真正投入所學,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在學校就將他們當初的熱血澆熄了
尊師重道的觀念當然重要,但看到這年頭太多學業界老師早已違背教師該有的行為,或用不符時宜的教學,或以一己之私利用學生。當離開學生的身分越久,越容易遺忘當初在學校對老師的期待,而遺忘當老師的初衷。希望你我能一同投入教育工作,改善學業界的斷軌,讓更多優秀學子熱血投入大家熱愛的美髮事業。